写稿机器人小南上岗1秒完成一篇春运报道
2023年03月17日 怀化机械设备网
写稿机器人“小南”上岗 1秒完成一篇春运报道
南都讯“车次主要是K字头和普列,基本都是无座票,一站到底,路途会比较辛苦。”如果不说,你能看出来这句话是机器人写的吗?
昨日,南方都市报社写稿机器人“小南”正式上岗,并推出第一篇共300余字的春运报道。此外,南方都市报社、凯迪网络和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还在小南的基础上,联合成立了“智媒体实验室”,探索人工智能在媒体上的更多应用。
首篇文章一秒完成
请用5秒的时间思考以下新闻的共同点:《苹果第一季度营收超华尔街预测》(Apple tops Street 1Q forecasts),2015年1月发布;《8月C P I涨2%创12个月新高》,2015年9月发布;《绵阳安州发生4.3级地震》,2016年5月发布;《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四分之一决赛 丁宁(中国)4:0轻松晋级下一轮》,2016年8月发布。
这道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,但不管你有没有注意到,有一点非常重要:这些新闻的作者,都不是人。或许你已经听说过“写稿机器人”———在写作这一似乎最不可能被机器人涉足的领域,变化正在发生。
看看这些数字:苹果财报发布数分钟后,美联社的机器人报道便已完成,他们还号称每个季度可撰写3000篇财经报道。《纽约时报》走得更快,其机器人编辑Blossom blot每天推送300篇文章,在财报季、运动比赛报道中写稿已成惯例。
如此速度和质量,确实让人类记者望尘莫及。但真正尝试使用机器人写稿的媒体,尤其是在国内,还并不多。如今,小南正式入场。
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万小军教授,是小南的技术开发团队负责人。他透露,小南的首篇春运报道作品,共300余字,数据自动抓取完成后,报道的生成只用了不到一秒的时间。
率先进军民生领域
与其他机器人“同行”有所区别的是,小南聚焦的是民生领域报道。
此前,写稿机器人大显身手的领域,往往是体育和财经———因为这两个领域都涉及大量数据。从庞杂、枯燥的数据中寻找模式,就准确度和速度而言,机器人比人类更有优势。
人类的笔法千变万化,但总是有“套路”,也就是模式和规则可以依循的。这时候,算法就有了用武之地。
采集数据、分析数据、规划文章结构,再到最终的遣词用句,和人类一样,机器人也能做到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。海量的数据和高效的算法,是写稿机器人的两大利器。
相较于体育和财经领域,民生报道的生成对机器人来说略为棘手。许多财报文章都大同小异,但民生报道的“套路”可就太多了,从交通出行到食品安全,主题也五花八门。
一个民生领域的人类记者可以同时报道交通和食品领域,但就目前而言,让机器人做到跨界的“融会贯通”还需要时间。万小军介绍,机器人写稿又快又好的前提是通过大量的积累和训练。
“教小南写稿的过程中,主要的难点就是可供学习的样本不够丰富。”万小军说,民生议题的关注度高,却不像常规的体育和财经报道一样有着相对固定的模式,训练语料较为缺乏。
123下一页>